English

论苑撷英

1998-04-10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日常生活的意义和地位

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宫敬才在1998年第2期《求是学刊》发表的《日常生活:美学的本体论基础———卢夫奇美学思想研究》认为,日常生活与审美、科学等人类认识形式的关系,是一种内在的、客观的、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。从一定意义上说,它们统一于日常生活:既源于日常生活,又返回日常生活,又服务于日常生活;从另一种意义上说,它们又是对立的,各自有着自己的本质规定性和特征。

改革与传统思维方式的突破

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干春松在新著《现代文化与文化选择———国门开放后的文化冲突》(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)中认为,观念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前奏,因为建立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思想意识一经形成,就会融入该群体成员的生产、生活方式之中,这包括生产资源的配置、生产管理、家庭关系、社会人际关系和其他行为方式。很多观念和模式会被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,进而转化为牢固的习惯,并有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。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,同样,思想解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。改革每前进一步,都是与旧思想、旧观念作斗争的过程;反过来,思想一旦解放,又可极大推动改革的进程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,无论从生产、生活方式还是从思想方式上来看,都引发了中国社会更深层次的变革。市场经济体制既是现阶段乃至今后中国社会矛盾的关节点,同样也是文化矛盾的焦点。因此,我们要理解现阶段中国价值观的变革,要建设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、价值观,都必须立足于这一座标之上。

家庭是人的生产系统

丁文在《家庭学》(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)中提出,家庭在本质上是人的生产系统。当世界性的现代化浪潮推动着人类社会迅速变迁之时,人类家庭也随之发生了全球性的大变革。面对变革中出现的许许多多令人困惑的家庭问题,作者重新对家庭作了整体的理性思考和系统研究,认为家庭的本质是家庭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。因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家庭各不相同,家庭作为社会总系统的一个子系统,始终以“人”的生产为目的,以“物”的生产为基础,因此在本质上是“人”的生产系统。由此出发,人类在自身生产中形成的两性婚姻关系、血缘亲属关系、亲属供养关系,因其普遍性和恒久性而成为家庭本质的“三要素”,各种各样灵活多变的家庭人际关系只不过是“三要素”的表现形式或派生物。(张舒展)

邓小平理论与列宁后期思想

俞良早等著的《邓小平理论与列宁后期思想》(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),深入探讨了邓小平理论和列宁后期思想,探讨两者之间一脉相承的联系,论述了邓小平理论对列宁后期思想的发展。该书指出,在关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方面,邓小平提出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,发展了列宁后期思想。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,列宁通过对俄国生产力水平的正确认识,提出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应有其特殊性,即应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将来的道路。邓小平在探索我国改革途径的过程中,提出了各国走自己道路的理论,发展了列宁的后期思想。

(龙润霞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